学前一年受教育人口是测算学前一年教育纳人义务教育经费需求规模的必要条件。由于我国没有对学前一年适龄儿童数的专门统计数据,我们尝试以"新增人口数"和"学前三年毛人园率"作为两种不同的基数来测算学前一年适龄儿童数。结果发现,采用学前三年毛人园率测算的学前一年教育适龄儿童数要多于采用"新增人口数"测算的适龄儿童数,两者相差325.38万人。 由于《中国统计年鉴》中的人口数据仅在逢"0"的年份进行全国人口普查,在逢"5"的年份进行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其余年份进行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样本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知左右),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抽样误差,再加上人口普查中存在漏报、隐报出生人口等问题,根据《中国统计年鉴》计算出来的每年新增人口数一般比实际每年出生人口数少。 采用学前三年毛人园率测算的适龄儿童数应当更符合实际情况。因此,本研究采用通过"学前三年毛人园率"为基数测算每年学前一年适龄儿童数。2013年年底,我国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国家计生委预测"单独二孩"政策以后,出生人口平均每年会增加200万左右。据此,可以计算出2014-2020年学前一年适龄儿童人数。 在我国现有体制下,大多数幼儿在三年制的幼儿园中接受学前一年教育。从国家财政投人来看,既没有专门针对学前一年教育的专项经费,也不可能把所有学前教育经费都投给学前一年教育。因此,在现有条件下,把学前一年教育纳人义务教育意味着政府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性经费投人不仅需要覆盖学前一年全部儿童的受教育费用,还要分担公办幼儿园3-5岁(小班和中班)儿童的教育测算把学前一年教育纳人义务教育的经费规模的公式变成:学前三年教育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投人=学前一年义务教育财政性教育经费+(公办园3-5岁儿童数X生均运行成本X公办园的政府分担比例)。若50%的3-5岁儿童在公办幼儿园就读且政府对公办幼儿园的生均成本分担比例为50%,可计算出2014-2020年学前三年财政性经费需求规模。受"单独二孩"政策影响,在2017年(含2017年)随着适龄儿童数增加,无论在何种质量水平上把学前一年教育纳人义务教育,所需经费都将逐年上升。 (四)学前一年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时间表 把学前一年教育纳人义务教育的时间表,受对教育质量水平的选择和国家对学前教育经费投人规模的双重制约。2010年,在如果2012年以后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中学前教育占比按三年行动计划期间的速度增长(平均每年增长0.6个百分点),学前教育财政性经费(不含基建费用)占教育经费比例达到5.2%,在2015年能够以"中等质量1"或"中等质量2"把学前一年教育纳人义务教育;到2020年,当学前教育财政性经费占教育经费比例达到8.2%时,就能够以"良好质量"把学前一年教育纳人义务教育。 如果要把基建费用包含在内,则经费投入规模至少要翻番,在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中,学前教育的占比要更大。世界各国发展学前教育的经验表明,加大学前教育投人,才能确保学前教育普及率与质量同步增长。对UNESCO数据库关于人园率、师幼比和经费投人等的国际比较研究表明,学前三年毛人园率在80%以上的国家,学前教育投人占GDP的比例平均为0.51%,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学前教育经费占比平均为9.67%;毛人园率在60%?80%的国家,学前教育投人占GDP的比例平均为0.43%,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学前教育经费占比平均为7.73%。2014年11月15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关于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意见》,提出到2016年全国学前三年毛人园率要达到75%左右。要实现这一目标,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中学前教育的占比至少要达到目前国际上7%?8%的平均水平。由此可见,只有加大对于学前教育的经费投人,持续增速而不是减速,不断扩大财政性教育经费中学前教育的占比,才能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步伐,加快把学前一年教育纳人义务教育的步伐,追赶学前教育发展的国际先进水平。 |